常有人把睡眠時候的大腦,比喻成一座夜間工作的蜂房,看似安靜,實則蜜蜂正在為釀造蜂蜜而通宵的工作著。所以說,我們要維持自己的生命,要健康,要精神飽滿的去工作、神采奕奕的過生活,就必須香香甜甜的睡個好覺。
張太太有個六個月大的女兒,她總是喜歡看著女兒甜甜睡覺的模樣,有一次她驚奇的發現,女兒睡覺的時候眼球居然是不停的轉動的,只是有時快一些,而有時慢一些。其實,我們仔細觀察成人睡覺時眼球的情況,結果和張太太的女兒一樣。
正是根據人睡眠時眼球的轉動速度快慢,人們開始給睡眠分類了。首先發現人睡眠時眼球快速轉動的是著名的生理學家雷特曼,為快波睡眠的提出奠定了基礎。一九五三年,著名生理學家納旦尼爾.克萊特曼和阿塞林斯基提出了快波睡眠的說法。後來,科學家利用電腦圖測定睡眠狀態,發現腦電圖會出現不同的變化,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,最終把人的睡眠分成了兩大狀態:把眼球會急速轉動的時期,稱為「快速動眼期」(rapid eye movement,簡寫REM),又稱快波睡眠、快相睡眠、反睡眠。其他時期的睡眠稱為「非快速動眼期」(non-rapid eye movement,簡寫為NREM),又稱慢波睡眠、慢相睡眠、正睡眠。這項分類,為睡眠的研究工作又立下新里程碑。
這兩種睡眠每晚會交替出現多次,正常的成年人入睡過程一般是,首先進入慢波睡眠,慢波睡眠也由淺入深分為四個階段,分別是:思睡階段、淺睡階段、中睡階段和深度睡眠,慢波睡眠的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九十分鐘,然後將轉成持續時間約十到十五分鐘的快波睡眠,接著又會轉成慢波睡眠,這樣交替出現四到六次,直到清醒為止。
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是人睡眠的兩種不同狀態,但這兩種睡眠狀態除了眼球轉動速度不同之外,還有其他一下不同之處。(見表一)
表一:
類型 狀態 |
眼球 轉動速度 |
呼吸 | 血壓 | 心跳 | 體溫 | 肌肉 | 夢 | 睡眠 程度 |
疾病 出現 |
慢波睡眠 | 緩慢 | 均勻、 沉穩 |
平穩 | 較慢 | 降低 | 放鬆 | 較淺 | 遺尿症、 夢遊症 |
|
快波睡眠 | 快速 | 急促 | 升高 | 加快 | 升高 | 更加 放鬆 |
做夢 | 深睡眠 | 心絞痛等 |
張先生是IT行業的中層管理,他總覺得自己最近都是徹夜不眠,雖然不清醒,意識似乎是模糊的,但是好像一直能夠聽到鐘錶滴滴答答的聲音,窗外有什麼響動似乎也可以聽得到。
正在讀國中的阿旺,上課總是打瞌睡,只覺得老師的聲音越飄越遠,但老師講什麼偶爾也有些印象,因為每次老師要提問的時候,阿旺就會突然醒來。
張先生和阿旺其實都已經進入睡眠狀態,只是由於處在慢波睡眠的思睡與淺睡階段,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醒來,即使沒有醒來也會對外界發生的動靜保持一定的反應。
所以說,不是每個人都經歷慢波睡眠的四個階段,一些失眠和打盹的人可能只經歷慢波睡眠的前兩個階段,而老人的睡眠也通常很難達到慢波睡眠的第四階段。
快波睡眠狀態的人也會有一些表現。李小姐是一個睡眠比較規律的人,只是偶爾睡得香的時候會流口水,這讓李小姐多少有些難為情,有時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開始提前衰老了。其實這是因為李小姐進入了快波睡眠階段,肌肉放鬆,下頜更加鬆弛,所以口水就流了出來。
可見,睡眠看似簡單,但也有很多奧秘深藏其中,搞清楚基本的問題,才能進一步認識睡眠,並採取合理的措施改善睡眠。
內容摘自 《最輕鬆的養生法》一書